布氏鲸

Balaenoptera brydei   Olsen
   

  1080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布氏鲸的体型比小布氏鲸大,性成熟体长在雄性至少达11.2 m,雌性至少达11.7 m。雄性最大体长14.6 m,雌性15.6 m。布氏鲸的外形与小布氏鲸相似。头部背面有3条隆起的脊,自吻端向后至呼吸孔,中央1条,每侧各1条。侧脊位于头背面中线与侧缘之间,高约1~2 cm,其后端变成浅沟。每条脊上有几根毛,下颌前端有2列毛。体背面通常蓝黑色,腹面白色或淡黄色。喉部附近有一暗蓝灰色区域向侧面,向
后伸展至鳍肢。许多个体在腹部有l条灰色条带横过脐的正前方。在有些种群,身上有许多约3×7 cm的白灰色椭圆形斑。背鳍高,呈镰刀形,通常成陡角从背部升起。鳍肢窄而略尖,背面和腹面均暗蓝灰色。腹褶40~70条,达到脐或脐后。上颌每侧有鲸须板285~350块。鲸须板大多暗灰色,宽约19 cm,长约40 cm(不含须毛)。须毛粗、硬,浅灰色或褐色。
头骨很宽、很短,相对较短的吻突前端尖,背腹扁。2枚鼻骨向后渐窄,在后端被额骨的三角形突起隔开。鼻骨的前缘凹入或直。下颌骨粗,内侧有1条显著的深沟。多数颈椎分离。
椎式:C7,T13,L12,Ca21~22=54~55.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布氏鲸的外形与小布氏鲸相似,在头部背面它们通常都有3条隆起的脊,须鲸科的其他鲸通常仅1条。这3条脊是布氏鲸和小布氏鲸区别于其他须鲸科鲸类的最佳特征。

生物学

布氏鲸和小布氏鲸在太平洋、印度洋和大西洋都有分布,主要生活在
热带和温带海域。在太平洋的布氏鲸类北至东海、日本本州、北太平洋中部北纬45°,以及加利福尼亚南部;南至新西兰的北岛及智利的阿劳卡。在印度洋分布于红海、波斯湾、阿拉伯海、印度沿岸、马六甲海峡、东印度洋,南至南非开普省沿岸。在大西洋北至切萨皮克湾和直布罗陀海峡,南至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开普省。布氏鲸类的分类是须鲸科中了解得最少的,在这些地区得到的标本属于布氏鲸类的哪个种尚待研究,所以这里所述的生物学资料没有区分物种。
在水温高于16.3℃热带和温带水域终年都可看到布氏鲸类。它们不集成大群,北太平洋的布氏鲸类通常单独或2~3头为一群,12头是最大的群。它们的喷潮高约3~4m。通常呼吸4~5次后,做一次长潜水。有时在水下呼气,然后出水,此时几乎无喷潮。极少见到它们在潜水前举起尾叶。平时的游泳速度约2~7 km/h,快速时可达20~25 km/h,可潜至300 m的深度。常看到布氏鲸类跃水。
日本高知县沿岸的东海海域,春季有时看到与仔鲸相伴的雌鲸,但这并不能证明它们在此产仔。在大洋中的地方种群,交配和产仔的高峰在冬季。南非地方种群的妊娠期约11个月,新生仔鲸长约4 m。哺乳期约6个月,仔鲸断乳时体长约7 m。西北太平洋地方种群雄性在11~11.4 m达性成熟,雌性在11.6~11.8 m。布氏鲸类主要食大洋性集群的鱼类,如沙丁鱼类、鳀科鱼类、鲱科鱼类和鲭科鱼类。它们也摄食小型甲壳动物如磷虾和桡足类,还摄食头足类和大洋性的红蟹。
布氏鲸类原先不是捕鲸业的主要对象。20世纪70年代把捕鲸目标转向小型鲸类以后,日本、秘鲁、智利、南非曾进行沿岸捕鲸,在北太平洋曾有零星的远洋捕鲸。1987年国际捕鲸委员会通过暂停捕鲸后禁止了对布氏鲸类的猎捕。对其种群数量了解不多,IWC(1989)估计在西北太平洋的布氏鲸类地方种群约17 000头。

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南黄海:江苏(东台、启东),东海:福建(惠安)、台湾(台中、台南)、台湾东岸海区(苏澳),南海:广东(惠阳、海丰)、广西(防城、北海)、海南(三亚、琼山)。

分类讨论

布氏鲸与小布氏鲸主要根据体型大小和DNA序列来区别,在过去很长的时间内被认为是同一个物种,称为布氏鲸。上述的地理分布所依据的有关布氏鲸的文献都没有区分这2种布氏鲸,因此,在这些地区得到的标本属于哪种布氏鲸尚待研究。